我們進行滲透測試或探索軟體安全漏洞的時候,逆向工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。逆向工程的目的是解析軟體的內部結構,理解他的行為,從而找出潛在的漏洞或進行功能分析。不論是破解軟體保護機制、分析惡意程式,還是學習和理解軟體運作方式,逆向工程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
逆向工程(Reverse Engineering)是通過解讀已有的軟體或硬體,來推測其設計和原理的過程。在駭客領域中,逆向工程通常指的是對已編譯的程式進行拆解,從而理解其功能和邏輯結構。這通常會涉及到從可執行檔中提取機器碼,並將其轉換為我們可理解的形式,例如匯編語言。
逆向工程的過程如同破解謎題,駭客必須透過對二進位碼的分析來推測開發者如何設計程式,這需要對程式語言、電腦結構和編譯器有深入的理解。
破解和修改軟體:許多人最早接觸逆向工程的原因。例如,對付付費軟體中的保護機制,移除許可限制,或者對已安裝的軟體進行自定義修改。
惡意程式分析:安全研究人員或是駭客可以分析惡意軟體的行為模式。這樣做可以了解惡意程式如何運行、它在系統中留下什麼蹤跡,以及如何避免或消除他對系統的威脅。
漏洞分析:逆向工程還能被用來研究軟體漏洞,找出軟體的薄弱點。駭客常常會利用這些漏洞發動攻擊,例如緩衝區溢出攻擊。
協助軟體兼容性:當需要讓新系統與某些無法獲取源代碼的舊系統協作時,他可以幫助開發人員理解舊系統的行為,以便實現兼容性。
資訊收集:首先對目標軟體進行初步的分析。了解它的功能和操作方式,收集軟體相關的資訊,如版本、作者和依賴的程式庫。
靜態分析:在不執行程式的情況下進行代碼的分析,通常包括解壓縮二進位檔,並使用反編譯工具將機器碼轉換為匯編代碼。有助於理解程式的結構和邏輯。
動態分析:在程式執行的過程中對其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。這樣可以了解程式在運行時的狀態和變量變化,發現它可能的漏洞。這一步通常需要使用除錯器(如 GDB)進行逐步執行,來觀察程式的變量、記憶體和控制流。
修改與測試:在了解程式的行為之後,可以嘗試對其進行修改,以測試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,並嘗試突破程式的保護機制。
軟體可能會有很多複雜的邏輯和結構,讓逆向工程變得極其困難。開發者通常會故意加入一些陷阱來混淆逆向工程師,例如代碼混淆和防除錯技術,甚至有時候不是複雜,而是開發者自己的習慣很特殊,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人都看不懂。
很多商業軟體會加入反逆向技術來防止被分析,如加密和壓縮二進位檔,利用虛擬機保護機制,或者使用防止調試的代碼。
下一篇文我會更深入的講解匯編語言及一些常用的工具。幫助各位能更加了解逆向工程